您現在的位置:新聞資訊
返回上一頁
果蔬冷鏈物流需依托互聯網+提升水平
冷鏈物流已成為果蔬電子商務供應鏈發展的必然基礎,是保證食品安全的重要節點。日前,中國商業聯合會商貿物流分會副會長、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劉升在接受《中國企業報》記者采訪時表示,目前,我國的果蔬冷鏈物流存在果蔬采后商品標準化處理薄弱,果蔬電商供應鏈條長、缺少社會化協同等諸多問題,需要依托“互聯網+”提升果蔬冷鏈物流系統的智能化水平。
規模不足 成本過高
冷鏈物流是果蔬“互聯網+”的發展基礎,是果蔬電商流通的品質保證。
蔬菜采后的主要特點是新陳代謝旺盛,呼吸強度和蒸騰量極高,貨架期短。因此,蔬菜采后應立即預冷、除去田間熱、降低品溫、保證蔬菜新鮮品質,同時在適宜的低溫條件進行冷鏈運輸、銷售及配送,以延長產品貨架期。
劉升告訴記者,對果蔬采后進行標準化處理,能夠有效降低產品的采后損失,保證商家提供給消費者最優的商品品質;建立果蔬冷鏈物流操作技術規范,可以給電商商家提供果蔬冷鏈物流技術指導。
在劉升看來,目前“互聯網+”果蔬冷鏈物流存在果蔬電商供應鏈條長,中間環節多,果蔬電商運營模式有待調整、果蔬采后商品標準化處理薄弱、果蔬冷鏈物流操作技術規范缺乏,小生產大市場,生產者多以散戶為主,缺少果蔬供應鏈巨頭,果蔬產品生產管理和可追溯的難度大,果蔬流通質量追溯體系不健全、客戶訂單零散且配送量小,電商冷鏈物流成本高等問題。
與此同時,“還存在電商模式下果蔬物流配送關鍵技術落后,冷鏈物流體系建設不完善,冷鏈裝備缺乏,冷鏈流通率低、電商冷鏈物流不同階段的數據信息分別掌握在供應商、分銷商、承運商等不同主體手上,供應鏈上各個環節信息不互通和不透明、 最前一公里 專業化預冷極低, 最后一公里 出現斷鏈、果蔬品質得不到有效保證等問題。”劉升坦言道。
對此,劉升認為,冷鏈物流首先要創新發展模式,這對農產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。農產品未標準化,達不到市場規格,直接影響市場上消費者對農產品的信任,進而影響冷鏈物流。其次,各個電商的供應鏈條上應建立公共平臺,數據鏈斷裂導致生產銷售運輸互相脫節,缺少部門和行業間的協作整合,導致整體效率不高。再次,科研開發和應用斷檔,要把技術落實到生活中。冷鏈物流運輸過程中,應該全程使用冷鏈技術,尤其做好最前最后一公里,但因為冷鏈運輸成本高,市場存在趨利性,一些商家不是全程應用冷鏈技術,使產品質量下降。此外,還需加強社會協作,單個電商承擔商品買賣的一切環節,無論是在商品產地還是供應鏈上的環節都未形成規模,電商運營成本高,盈利不足。
縮短產業鏈 加強產業分工
那么如何發展果蔬冷鏈物流,劉升這樣建議道:
首先,發展“互聯網+”冷鏈物流,是適度擴大果蔬總需求,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;其次,構建物流信息互聯共享體系,建立標準規范,建設綜合運輸和物流交易公共信息平臺,提升果蔬倉儲配送智能化水平;再次,發展多種形式的高效便捷果蔬電商物流新模式,促進物流與制造、商貿、金融等互動融合;第四,推進“互聯網+”車貨匹配,運力優化,實現車輛、網點、用戶等精準對接;第五,探索實行“一票到底”的聯運服務,推動倉儲資源在線開放實時交易;第六,創新電商運營模式和監管方式,規范市場秩序,強化安全管理,使冷鏈物流更好地服務發展、造福民生。
劉升補充道,中國農產品總體處于供給大于需求的狀態,人均產量有望成為美日的3倍,中國應該節省人力、物力資源,化數量為質量,加大對農產品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投入,增加有效供給,減少浪費;科研開發和應用斷檔,要把技術落實到實際應用中,做好最前最后一公里,全程使用冷鏈技術,保證產品質量。發達國家對技術的應用可以達到90%以上,而我國不足20%;冷鏈物流成本過高,要細化產業分工,做單一產品,提高專業化程度和規模化程度,降低物流成本;研發新技術新設備,加強對新技術新設備的普及和應用,提高整體社會效益;在政策上,國家應加強法律法規體系和誠信體系建設,增強全社會誠信意識,用道德約束自身,在果蔬運輸過程中全程使用冷鏈技術。另外,針對一些冷凍食品、易腐食品和特殊商品國家應該出臺強制性法規。
此外,劉升還表示,目前生鮮電商相繼倒閉的主要原因是發展模式不合理。
劉升表示,“我國生鮮電商企業主要以B2C發展模式為主。做生鮮的電商企業初入行當,涉水不深,還沒有能力應對供應鏈的各個環節, 什么都做,則什么都做不好 ,從商品采摘到配送至消費者手中,冷鏈物流成本高。而美日等發達國家采用B2B的發展模式,產業分工細致,專注于單一產品或單個環節,專業化程度高,產品規模大、運量大、質量高,冷鏈物流成本低。”